2025年4月29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师生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2025年“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的号召,组织青年学生与有影响力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进行深入交流,此次活动走进梅溪湖街道桃岭社区四位老党员家中,聆听他们用毕生坚守书写教育强国的动人事迹。
从战机轰鸣的机舱到书声琅琅的课堂,从雪域边关的坚守到慈善育人的传承,老同志们以赤子之心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螺丝钉里见家国:郑春章
“瞧,这架‘B - 4031’模型,可是我亲手维护过的战机!”66岁的退伍军人郑春章,轻轻伸出手,温柔地抚摸着泛着金属光泽的飞机模型。那模型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一道道光芒,似乎也照亮了他记忆的长河。他的眼中泛起层层波澜,往昔的岁月如同电影般在眼前放映。
在长达数十年的航空维修生涯里,他每日与扳手和图纸为伴。那些冰冷的工具,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拧紧螺丝、每一次仔细核对图纸,都是他对祖国蓝天的守护。当被问及从军初心时,他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语气铿锵有力:“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没有国,哪有家?”说完,他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新时代的年轻人啊,就要像一颗颗‘螺丝钉’,一定要牢牢地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边疆与讲台的双向守望:杨红玲
“来,看看这本相册。这是1985年我带的毕业班,还有这张,是2010年我去山区支教的时候拍的……”65岁的杨红玲微笑着翻开工作相册,她的指尖轻轻掠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仿佛在触摸着过去的时光。
相册里,有一张特殊的照片,那是她丈夫的戍边纪念照,旁边贴着她亲手写下的批注:“他守界碑,我守课堂。”原来,她的丈夫戍守边疆长达38年,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独自扛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谈及教育心得,她轻轻拿起一旁的教案,眼神中满是温柔与认真:“备课的时候,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马虎;育人,更要暖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现在国家越来越强盛,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好,年轻人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仁爱育才,清风传家:欧阳振中夫妇
“看,这就是我们资助的孩子们!”84岁的欧阳振中,一脸自豪地指着墙上的合影说道。那是2014年慈善音乐会上的照片,受助学生胡婷与他们祖孙三代同台演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二老回忆起当年拒收冰箱、把补助让给更需要的人的往事,李秀云眼中满是感慨:“困难的时候,把粮票让给那些更困难的同志,心里才踏实。”谈及子女教育,欧阳老爷爷缓缓翻开1968年的结婚照,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三个孩子都在大学入了党,能看到他们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临别时,他们目光坚定地向学子们寄语:“你们是国家未来的脊梁,一定要加油。”
教育强国的精神底色
在四位老党员的故事里,藏着教育强国的珍贵密码。郑春章模型上的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他对祖国航空事业的坚守;杨红玲相册中的每一次师生对视,都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欧阳夫妇合影里的每一张笑脸,都饱含着仁爱与奉献。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凝结着“平凡铸就伟大”的磅礴力量。
商学院预备党员吕俊旺神情庄重地讲道:“回顾前辈们的人生轨迹,那是一部部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的壮丽史诗。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娓娓诉说着爱国的真谛。爱国,从来都不是几句轻飘飘、流于表面的言语,而是日复一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坚守,是一种深入骨髓、沉甸甸的担当。这份担当,就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稳稳地铺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之下,支撑着我们一步步走向远方,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商学院学生赵子云内心受到强烈触动,感慨道:“老一辈用他们漫长而充实的一生,为我们清晰地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育,远远不只是知识从这头传递到那头,它更是一种精神的默默扎根。这种精神,恰似春日里播撒下的饱满种子,在我们心中开始生根、发芽,未来也必将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据悉,此次访谈实录将成为学校“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的宝贵素材。访谈结束,离别之际,老人们站在门口,眼神里满是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而学子们“强国有我”的誓言,坚定且充满力量。老人饱含期许的身影与学子们昂扬宣誓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动人的时代画卷,有力地见证着精神的薪火相传,承载着无限的希望。
图文编辑:吕俊旺 刘豪 赵子云
一审、一校:唐慧萍 高晔恒
二审、二校:李向明 刘奕希
三审、三校:李术凯